食品中污染物多氯联苯的解读

2024/10/14 三边封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以往用作除害剂和工业化学物的有机物,又或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副产品。2001年,多国政府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此国际公约旨在限制和最终杜绝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使用、排放和贮存,又定出12种最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这中间还包括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动物实验表明其具有潜在神经发育毒性、生殖毒性及内分泌干扰毒性、致癌性等。世界各国真正对PCBs进行大量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即在日本米糠油中毒事件(1968年)和我国台湾的食用油事件(1979年)后人们才意识其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近年来,PCBs污染慢慢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研究热点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开展了监测和调查,发现PCBs在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以及生物体内都有存在。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经高温氯化生成的有机物,根据氯原子取代数和取代位置的不同,其同系物理论上共有209种,将其按照氯原子的个数分为低氯代联苯(1个~4个氯原子)和高氯代联苯(5个~10个氯原子)。

  多氯联苯为一种无色或淡黄色的油状液体,具有比热大、阻燃性好、绝缘性和介电常数较高、化学性质稳定和热稳定性好等特点,曾被大范围的应用于电力工业、塑料加工业、化工印刷等领域,被作为电容器与变压器的绝缘油、复写纸、油墨、涂料、润滑剂、防火剂、粘结剂及燃料分散剂等。但由于管理、处置不当等,PCBs随废旧设备遗弃、堆放、腐蚀、泄露等因素被释放到环境中。从上世纪20年代末,PCBs 开始在全世界大规模生产,到上世纪70年代末,被禁止用于商业、工业用途,到目前为止,虽然PCBs被禁用了近50年,但它们在环境中仍然是一种重要的遗存污染物。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致癌物清单,多氯联苯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PCBs极难溶于水,但对脂肪有着非常强的亲和性,极易在生物体的脂肪内富集,具有毒性、致癌性、生物累积性、持久性、疏水性和长距离迁移能力等,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PCBs有多种毒理效应,可危害代谢器官的功能和神经系统,有些PCBs也被称作二 英类似化合物,长期摄入会对人体不同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包括损害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发育中神经系统及生育功能,也可致癌,是一种典型的环境荷尔蒙物质。

  毒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某些类二 英结构(dioxins-like)的非邻位取代共平面结构PCBs具有远高于其他同系物的毒性。历史上曾有过几次PCBs污染的重大事件,尤以1968年日本北部九州县发生的米糠油事件最为严重,1600人因误食被PCBs污染的米糠油而中毒,22人死亡。该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多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这一事件的发生在当时震惊了世界。

  由于PCBs 一旦进入自然界就很难被降解,也不易以生物方式降解,因此会长期停留于环境中,到目前为止,各个环境介质已受到PCBs不同程度的污染。国内对PCBs的环境行为研究近年来不断加深,这些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对水体、底泥、土壤、鱼类等环境和生物体中的PCBs残留分析。也有研究表明,普通人群(非职业暴露)90%的PCBs暴露是来自膳食摄入。

  大气中PCBs污染:大气中PCBs主要以气体分子,或者吸附在悬浮颗粒物上的形式存在。有研究表明,大气中PCBs的大多数来自可能为电子科技类产品的制造使用和处理电子垃圾时PCBs的挥发。

  水体中PCBs污染:目前,国内外许多水体中检测到PCBs的存在。水体中的PCBs是多途径污染的综合结果。PCBs随大气颗粒物的沉降及含PCBs土壤在流失过程中向河道汇集是水体中的PCBs两大主要来源。

  土壤及其沉积物中PCBs污染:土壤及其沉积物的PCBs很难降解,残留时间相比于水体、大气中更长,它可以在土壤及沉积物中的生物或植物体内富集,并能通过渗滤进入地下水或者随地表径流迁移至地表水中。

  PCBs具有顽强的抗性以及亲脂特性,不仅可在水体沉积物中积累数十年,还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聚和浓缩。水产品、食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等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其脂肪组织内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含量可比背景含量高出数千倍。

  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首次发表全国性多溴联苯醚和指示性多氯联苯膳食暴露结果,表明在测定的8类样品(水产食品、肉类及其制品、乳及其制品、蛋类及其制品、蔬菜类、谷类及其制品、薯类及其制品、豆类坚果类及其制品)中都检出微量指示性多氯联苯,其中水产食品中含量最高(平均含量每公斤628.7纳克),与欧盟限量标准[COMMISSION REGULATION(EU)No 1259/2011]每公斤75微克相比低约2个数量级,还指出我国成人摄入指示性多氯联苯水平远低于法国、意大利和荷兰等。2015年我国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公布有关从膳食摄入非二 英样多氯联苯的风险评估研究结果,指出鱼类和海产及其制品是市民从膳食摄入非二 英样多氯联苯的大多数来自,占总摄入量的84.3%。

  由于PCBs混合物的致毒机制很复杂,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尚未对其制定限量,认为有必要对环境采取控制措施大大降低膳食摄入风险。也有一些国家制定了食品中PCBs的限量,主要是针对动物源性食品,如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其中,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建议水产品中PCBs 最大允许浓度为2 mg/kg(湿质量);欧盟标准较为严格,规定除野生鳗鱼捕捞鳗鱼及其制品、野生捕捞淡水鱼及其制品外,其他水产动物及其制品中PCBs限量为75ng/g(湿重),还规定了牛和羊、家禽、猪及其制品、鸡蛋及其制品等多种食品的限量,另外欧盟还针对类二 英多氯联苯设置了部分食品中的限量。我国GB2762-2017中针对水产动物及其制品设置了限量,为0.5mg/kg,以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和PCB180这7种多氯联苯的总和计,其他省食品种类未涉及。

  预防和减少人体摄入多氯联苯,最有效的措施是采取源头控制措施,并加强对多氯联苯在形成代谢、生物化学和毒性方面反映出来的多样性等进行深入研究。另外,消费者应保持均衡和多元化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