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潮籍院士是中国炼油技术的奠基人两任国家总理付以重托

2024/10/21 三边封袋


  15年前的12月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祥麟因病逝世,终年96岁。

  他是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策略科学家,91岁高龄时,共和国总理亲自邀请他为中国的国家能源战略勾画未来;他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战斗机、等国之重器中,都有他的科研成果;流化催化裂化、催化裂解、尿素脱蜡工艺、高压加氢裂化等大名鼎鼎的技术,都闪烁着他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侯祥麟院士传奇的一生。

  侯祥麟(1912年4月4日—2008年12月8日),曾用名侯波,广东省汕头人,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炼油技术的奠基人和石油化学工业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侯祥麟院士组织领导和指导支持了大量科技攻关,为国家填补了石油石化领域的许多重大科学技术空白,解决了石油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事关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建议,为中国石油科技发展做了谋篇布局的工作,为我国能源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23年4月4日,获小行星命名,编号为236845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侯祥麟星”。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先后得到两任总理寄以重任的科学家并不多见。然而,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就获得此殊荣,他就是侯祥麟。侯老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

  ▲2011-14J《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五组)》(4-3)“石油化工学家侯祥麟” 纪念邮票 发行日期:2011.05.25

  ▲2011年5月25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五)》邮票,全套4枚,(4-3)为 侯祥驎,图案为侯祥驎头像。

  1957年,周总理亲自主持《1956年—1967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侯祥麟是主要参与者。这是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奠基性工程,作为其中石油项目的完成者之一,侯祥麟受到、、周恩来等的亲切接见,并被寄予重任。

  2003年5月25日,总理亲自登门拜访时年已91岁高龄的侯祥麟,请侯老“挂帅出征”主持“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为了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发展,为了国家的战略需要,侯祥麟不顾高龄,毅然应允,再一次为我国石油化学工业事业贡献余热和光芒。

  1912年4月4日,侯祥麟出生于汕头福音医院(今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少年时,他曾与进步师生一起上街,抗议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欺压蹂躏。那段时期他亲眼目睹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所遭受到的种种磨难,他立志要努力学习,为改变国家面貌而不懈努力。

  1925年冬,13岁的他听从父亲的安排去上海求学。1931年,侯祥麟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在读期间,曾经参加到南京政府请愿、为前线年毕业之后,侯祥麟进入了中央研究院(上海)化学研究所担任了实习研究员。实习期间,侯祥麟研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书中阐述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和科学真理让他茅塞顿开。当时,中国东三省被日本侵占,侯祥麟对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感到十分的失望,因此决心要寻找坚持抗战的。

  后来,侯祥麟辗转至长沙,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于1938年春天秘密地加入了中国。抗战时期,侯祥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按照党的指示,在西南从事煤和植物油炼制液体燃料的工作。

  抗战胜利后,因成立联合政府和建设国家的需要,国家派遣一些技术干部自费到国外深造,侯祥麟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考试,自筹经费赴美国留学,主修化学工程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949年初,侯祥麟任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同年,在他和几名员的推动下,在波士顿发起成立了 “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侯祥麟被选为常务干事。

  1950年,我国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信》,呼吁广大在美留学生回国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侯祥麟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决心为新中国做贡献,并且还带回了其他52名留美学生。

  1950年秋,侯祥麟归国,在燃料工业部与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办的燃料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他与曹本熹、朱亚杰、武迟等一同开展了煤的低温干馏、费托法水煤气合成催化剂、页岩油精制、降凝剂的合成等课题研究,还与武迟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开设了炼油工程课,为两年后北京石油学院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1952年7月,清华大学院系调整,侯祥麟前往位于大连的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展悬浮催化裂化、铂重整、尿素脱蜡等研究项目的研究。

  1954年,侯祥麟奉调到石油管理总局炼油处任主任工程师,认识了也在那里工作的李秀珍,一年后,他们结为伉俪。

  1955年,侯祥麟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按规定 侯祥麟 每月可领取百元交通补助费,可他坚持不去领取,经再三催促,他才去领,但并不花用,攒在一起都交了党费,一次就交了8000元。 “文革”期间,他曾被扣发工资,落实政策后,他将补发的6000元工资,全部交了党费。

  1959年,因中苏关系恶化,从苏联进口的石油产品尤其是军用油品数量锐减,出现了全国性“油荒”,而当时我国航空的油料几乎全依靠进口,始终没有自成一体的煤油技术,油料缺乏直接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为此,他甚至把家里的房子改造成了煤油实验室,连大年初一的时候也没闲着。为解决油料成分太过纯净而导致烧蚀的问题,侯祥麟大胆的在油料里加入了硫磺,“苏联的油里有很多硫元素,烧蚀会不会是因我们煤油含硫太低所致?”最后的实验结果令人欢呼雀跃,一直以来的高温烧蚀难关一举攻破,试验获得成功!

  ▲侯祥麟领导石科院科研人员进行全氟碳油的研制,为我国首颗爆炸提供了保障。

  1959年,为配合中国、导弹和新型喷气飞机的研制,研制多种特殊润滑油的紧迫任务落在了时任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侯祥麟身上。他带领科研团队,在资料贫乏、技术力量薄弱、仪器、设备短缺的情况下,平地起家,反复试验。终于,在1962至1965年间,氟油、硅油、酯类油等一系列高精尖特种润滑油品被先后研制出来,极大地满足了中国航空、航天、核工业发展的特殊需要。

  ▲1958年,石科院科研人员就研制出国防急需润滑油向国防部报喜,受到彭德怀、、三位元帅接见。侯祥麟站在第一排最右边的角落,将中心位置让给其他科研工作者。

  随后,他还领导了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的催化剂和添加剂等炼油新技术的成功开发,就是这著名的“五朵金花”炼油新技术,使中国炼油技术在60年代前期很快接近了当时的世界水平,结束了中国人使用“洋油”的历史,成功地突破了中国以外的封锁,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炼油技术的成长和发展。

  1978年4月,66岁的侯祥麟被任命为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主抓科学技术工作,兼管炼油生产。在他建议和促进下,石油工业部拨出重金支持石油化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等院所,到美国采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并且引进了新技术,石科院等科研单位的科研条件因此获得了大幅度的改善。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原油产量突破一亿吨。然而由于当时我国炼油、石油化工、塑料、合成纤维等企业各自为政,不搞综合利用,不注重经济效益,原油利用效率低下,造成了重大浪费。

  侯祥麟经过实地走访调研后,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将原属中央的石油、化工、纺织等部门及地方的以石油为原料的炼油、化工、纺织等企业联合为一个经济实体。

  1983年,国务院参考了侯祥麟等人的建议,批准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于7月1日正式挂牌,并聘请侯祥麟担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

  1986年,侯祥麟看到我国重油资源日趋增多,而蒸汽裂解生产乙烯所需轻质油品原料日趋紧俏,于是他向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提出用催化方法裂解重质油料生产烯烃的建议,并亲自为这项技术起名为“催化裂解”。

  在他的推动下,石科院勇挑重担,把该项目列入“八五计划”,做为头号任务进行科技攻关,并且很快就在研究中取得了突破。90年代初,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又把该项目的工业化试验列为 “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大力推动项目的实施。

  1992年侯祥麟与师昌绪、张光斗、王大珩、张维、罗沛霖六位科学家共同向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在我国建立一个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国家级学术机构的建议”。中央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后,做出了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决策。侯祥麟作为发起人参加了筹备工作。1994年6月30日,中国工程院成立,侯祥麟当选为首批院士。此外,侯祥麟还积极推动世界石油大会在中国召开、中国科技馆新馆落成、增加科研设备更新资金投入等。

  侯祥麟全力支持石科院研制新型催化剂,最终形成减压馏分油催化裂解新工艺,并推动该技术的中国工业化进程,实现了技术出口。与此同时,侯祥麟还建议并促进常压重油催化裂化、缓和加氢裂化新技术的成功开发。上述四项新技术被时任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的盛华仁誉为80年代新的“四朵金花”。

  2003年5月,受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委托,91岁高龄的侯祥麟同志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主持启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

  这个集中了31名院士、160 多名专家参与的重大课题,经过一年多认真细致的工作后基本完成。

  2004年6月25日上午,侯祥麟再次走进,出席国务院办公会议。作为课题负责人,侯祥麟做重点发言,向汇报研究结果,时任国务院总理给予很高评价。这项战略研究,成为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我国实现小康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决策的一项重要依据。

  指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课题组便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科研成果,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付出了大量心血。这次研究集中和反映了科学家、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意见。这种集成研究方式是一个创举,是科学民主决策方法的一种新的尝试, 也是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的实践。”

  2004年,侯祥麟的夫人李秀珍已身患不治之症,病情恶化。但6月25日上午,侯祥麟准时出席国务院办公会议,向总理等国务院领导作了《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的汇报,当天下午,当他赶到医院时,夫人已深度昏迷,最后也未能听到她说上最后一句话。

  侯祥麟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没过多久就又将课题组召集来开会。他对大家说:“咱们前段只研究到2020年,而我国油气资源供应最困难的时候应是2020年到2040年,所以我们要考虑到2050年该怎么办。”

  2005年年初,侯祥麟向中国工程院提交了《节约型社会初步探讨》建议书。他和3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起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共同撰文在媒体上大声疾呼:建设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

  侯祥麟特别爱惜人才,他一直为石化高层次人才后继乏人而忧心忡忡。1986年7月8日,侯祥麟在意大利罗马巴比雷尼宫领取了 “马太依”国际科技奖,他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但是侯祥麟却把所获奖金全部捐给了国家,作为用于购买国外科技图书的专项资金。

  ▲1989年4月1日,侯祥麟在北京太平庄家中留影,图源: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采集项目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他的两个女儿不在身边,年老的保姆也走了。因工作原因,他和夫人、司机常到外边小饭馆吃饭。每次只点简单的饭菜,剩菜定要打包。如果剩的量少,不值得打包,他就全部吃净。不知底细的人,或许会讥笑这老爷子小气,可哪里知道,这是共和国的副部长,是把成千上万的钱捐给国家的大科学家。

  1996年,侯祥麟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他在领到100万港元奖金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捐出50万元设立“侯祥麟基金” ,旨在鼓励青年人才学习石油化学工业相关专业,激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炼油与石化专业的青年高层次人才尽快成长。如今在中石油、中石化和石科院等单位的支持下,侯祥麟基金已发展至800万元,奖励石化英才数百人。

  重才、爱才,侯祥麟更敢用才。1965年,在侯祥麟的举荐下,20多位不满40岁的年轻人被推至重要岗位,这中间还包括3位副院长。

  1960年到1982年的22年间,侯祥麟这位石油科技界泰斗只发表了一篇论文。其实,侯祥麟也指导过很多人写论文,但没一篇署他的名。“他不让署。”石科院燃料研究室原主任刘济瀛感慨,“他把很多发表研究成果的机会让给了年轻人,自己甘居幕后。”

  如果说石油是共和国生生不息躯体里的“黑色血液”,那么侯祥麟院士就是源源不断为之输送“新鲜血液”的“造血人”。

  他在科技界德高望重,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石油、石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一部新中国石油科学技术事业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以侯祥麟为代表的一代科技工作人员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2005年9月,人民日报有一段对他的评价:“一个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几十年来,痴心报国,矢志创造,不懈奋斗,为我们国家科技事业特别是石油石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功勋卓著。侯祥麟丰满厚重的人生经历,不仅留下了一串闪光的科研硕果,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作出了卓越贡献,侯祥麟却很“平淡”地回顾自己的一生:我深感国家的命运就是我们个人的命运。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今天的中国感到骄傲;作为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中国党员,我对我的政治信仰始终不悔;作为新中国的科学家,我对科学的力量从不怀疑,我为自己一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感到欣慰。

  “一生中走过的地方实在太多,对许多地方的记忆已经淡薄了,唯有家乡永远在我心中,历久而弥新。”这就是一代石油巨子侯祥麟的故乡情。多少年来,汕头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深藏于侯老心中。“每次回乡看到的每一个变化都让我特别高兴。”

  侯祥麟时刻牵挂着汕头的发展建设。1954年,侯祥麟在北京工作的时候,为了家乡的公益事业,他把母亲留给他的镇园和一座花园住宅无偿捐赠给汕头市政府。当地政府在接收了侯祥麟的捐赠后,将镇园首层做了市抽纱公司的商店,二层作为抽纱公司的办公室,部分房间装修后成为市委招待宴请重要来宾和客人的地方。1983年,侯祥麟回到汕头,市委招待他的地点恰好就是在镇园。当时市委有关负责同志询问侯老对房子的处理有什么意见,是不是要收回?侯老坚决地说,将房子捐赠给汕头,是永远都不可能收回改变的。

  八十年代初,当地政府落实政策时又归还了侯家的另一处祖屋,侯祥麟说服亲属把这些祖屋捐给家乡办教育。侯祥麟的父亲曾任汕头市聿怀中学第一任校董会的董事长。1997年初,学校拟建综合楼,需拆掉以其名字命名的小礼堂“乙初堂”。校领导专门打电话征求侯老意见。他一听马上表态:一切以学校的利益和需要为重,你们拆吧。

  侯老就是这样时刻关心家乡的发展。1989年,他受聘为汕头经济特区顾问,更是时时为特区建设事业的发展出谋献策、殚精竭虑。

  2008年12月8日20时36分,这位我国著名石油化学工业科学家、炼油技术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世纪老人,停止了思考。噩耗传来,潮汕大地为之悲怆。时光虽已隔多年,当再一次深情回忆起这位可敬可亲的老人,仍难压既悲痛又自豪之情。

  来源:“中国石化石科院”公众号、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华人头条-海内与海外、学习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