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沙尘暴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一个都不能少
据新京报报道,3月22日,受沙尘天气侵扰北方地区影响,宁夏石嘴山等多个城市PM2.5爆表。22日5时40分,北京气象台升级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城区部分高楼若隐若现。22日早,长春出现降雨,雨水吸附了沙土灰尘轿车上布满泥点。河北石家庄沙尘天气天空昏黄,空气中弥漫着泥沙的味道。
过去几年,沙尘天气似乎正在告别北方,但如今却再次来袭,不禁让人们再次提问和关注一个问题——沙尘是否能根治?
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并不是特别容易,既要根据地理地质、大气科学和生态、环境的研究结果,还要结合中国治理沙尘的历史。
同时也需要客观认识,治理沙尘是一个立体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其需要一些时间,需要新举措,更需要完善国际合作。
治理沙尘的历史显示,北方的沙尘在逐年减少,这说明过去的沙尘治理是有成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主要在于全国的植树造林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和各省份的绿化建设等。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2000-2017年的新增绿化面积中,25%以上来自中国,中国对全球绿化增量的贡献比居全球首位。比如,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库布其沙漠植被恢复,距北京仅有180公里的塞罕坝通过人工种植形成了112万亩人工林海,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沙尘对京津冀的侵扰。
以北京为例,2022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为286天,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近八成。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持续保持历史同期最优。
从全国来看,2000-2019年,平均每年出现沙尘天气过程13.8次,较常年平均(1981—2010年)偏少1.1次,尤其是2011-2019年,年平均仅有11.4次,偏少3.5次。
但依然得看到,3月21日—22日的沙尘天气也表明,沙尘治理,任重道远。
沙尘的产生有三个因素,沙尘源、强风力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在这三个要素中,我们目前能够作用的主要发力点在于沙尘源治理。通过种植防护林,能够大大减少沙尘源,但也不能完全控制。因为防护林的高度通常在10—20米之间,而部分粉沙(直径0.05—0.005毫米)可达到1.5公里的高度,粘粒(直径小于0.005毫米)可飞到更高的高度。
同时,即便是植树造林,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进行遥感监测与评估,发现在沙尘暴易发的蒙新区(该区占三北防护林建设区近70%),防护林体覆被率不足3%,这对于沙尘来说只能算是微量防护,不可能阻止三北地区的沙尘暴。因此,在部分地区还要投入更大的力量建设防护林,而且要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执行。
另一方面,既然森林不可能完全阻挡沙尘,就应当在固沙策略上想办法,如种植草皮和提高沙区地表粗糙度,以减少大风所带来的扬尘等。在治沙的过程中,中国研究人员和当地群众也普遍创造和采用了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固沙等技术。
生物固沙也即植物固沙,需要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草本种植结合起来,不能只栽乔木,由此能够提高沙区的地表粗糙度。砂生槐、杨树人工林、花棒和藏沙蒿等的种植都能将地表砂粒提高到11毫米以上,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少扬尘。
此外,通过创新和发明制作的阻沙设施也能起到作用,如尼龙网格沙障、仿真植物沙障、网格袋沙障、化学固沙剂等。同时,还能采用作物留茬、免耕或春季耕作的方式,以防止地表扬沙。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一些时间、耐心与投入,没有几十年的积累和努力,恐怕是不可能获得显著效果的。
▲2023年3月22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机起飞两分钟后穿过沙尘。(图片来源于《新京报》)
降低扬起的风沙,需要减少沙尘的强风力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力量这两个因素。对此,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堵,二是利用。
进入中国的强风力和大气环流主要有二。一是从中亚经过山口地区和阿勒泰的额尔齐斯河谷地带进入新疆的西风,二是起源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经过罗布泊和疏勒河谷地带进入河西走廊的西风。
这两股风吹到河西走廊就在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及其连成一片的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奇沙漠、毛乌素沙地汇合,再往东移,经过呼和浩特、大同和张家口,到达北京。继续往东走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
对此,不妨综合分析不一样的地区的真实的情况,做出挡风墙等设置。当然,这种治沙方式是否可行,还需要科学论证。另外,也可以依托光伏治沙等治沙新手段,合理规划利用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实现发电、治沙、种植三位一体。
也要看到,蒙古全国70%的土地面临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和沙漠化,而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这也形成了进入我国沙尘的源头。
一路于蒙古国的东南部起沙,影响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另一路于蒙古国西部和南部戈壁荒漠起沙,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这两股沙尘汇合甚至会输送到韩国、日本以及北美地区。因此,治理沙尘需要全球合作和治理。
早在2002年,中日韩三国就与蒙古国合作,建立了“中日韩+蒙”东北亚沙尘暴防联控合作模式。2011年和2013年,联合国和中国还联合主办了“蒙古国防沙治沙技术研修班”和“蒙古国荒漠化防治培训班”。
这些措施当然有助于提高国际治沙效果,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恢复蒙古国的生态平衡,防止荒漠化,才是减少沙尘暴更重要的路径。对此,尤其有必要进行国际合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科学和建设性地看待相关问题,对荒漠化与沙尘暴防控进行系统性科学研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建议,蒙古国应引入对特定牧民的牧场税、提高动物产品质量以增加利润率,和增加对肉类产品的产业规模等经济措施,以限制牧群的规模。
在这个方面,我国也不妨从一带一路的角度对蒙古国进行一定的投资和援助,逐步恢复蒙古国的生态平衡,减少沙尘的源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