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型迭代加速 海上空间超百GW 光伏产业走向“高深”
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数据,本周N型硅料成交均价7.09万元/吨,环比上升1.87%;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5.86万元/吨,环比上升0.17%;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为6万元/吨,环比上升1.69%。
硅料分会表示,近期,N型硅料供应量趋于稳定,但仍不及下游需求上涨的速度,故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价格持续上涨。另外,企业混包售卖策略也引起了P型硅料价格出现小幅跟涨。
据市场信息公司InfoLink Consulting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末,PERC电池产能中,已经确定关闭或停止生产的项目达到50.6GW;行业连续亏损的情况下,产能出清速度会逐步加速。
光伏按照硅片性质分为N型和P型电池。P型电池与N型电池的不同之处在于原材料硅片和电池制备技术不同,P型硅片在硅材料中掺杂硼元素制成,N型硅片在硅材料中掺杂磷元素制成。
相较于P型,N型电池具有转换效率提升空间更大、衰减更低、降本潜力更优等优势,目前慢慢的变成了光伏厂商们的主流发展选择。
据第三方研究机构预测,“进入2024年,N型在光伏产业链占比有望达到70%甚至更高,此前主流的P型占比可能大降至20%左右。”而在2023年年初N型占比仅有10%左右,从第三季度起增幅明显提升,这也预示着,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光伏技术迭代加速, N型时代已加速到来。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N型产业链各环节产能都在大幅拉升,但市场供应缺口仍较大。硅业分会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N型硅料和单晶致密料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其中,N型硅料甚至已然浮现“抢购、排发货”现象。
除了材料端,N型关键设备端也是“供不应求”。以科创板IPO公司拉普拉斯为例,公司作为光伏先进产能核心设备供应商,始终聚焦高效光伏电池片的核心工艺。据公开资料,公司研发生产的LPCVD 设备与硼扩散设备,是N型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升的核心支持设备,先后10余次帮助下游客户刷新TOPCon光伏电池片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并在TOPCon、XBC等先进的技术实现规模化投产和量产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的在手订单已经高达111.58亿元,需求旺盛。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光伏装机规模在短期内实现了显著增长。然而,面对中长期发展,还需考虑光伏开发过程中的土地空间存在限制、以及供给消纳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光伏厂商们开始将目光瞄准汪洋大海,并正积极探索海上光伏的新应用场景。截至目前,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支持海上光伏发展的政策,推动沿海各省加快开发海上光伏。
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要谋划启动建设海上光伏”,为海上光伏项目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的引导。同年10月,国家能源局再次发布《关于组织并且开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开展海上光伏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可复制的海上光伏项目模式。除此之外,山东、辽宁、浙江、江苏、河北和福建等沿海省份也陆续出台了探索海上光伏的各类政策文件。
而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各大光伏厂商们也开始了向“深海追光”的征程,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3年5月,华晟新能源率先推出了全球首款海上光伏异质结组件—V-ocean高效异质结海光组件;2024年1月6日,晶澳科技发布针对海上光伏场景的“湛蓝”与“耀蓝”两大系列N型组件新产品,组件效率最高可达22.8%。此外,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等光伏企业在近两年内也都陆续发布了海上光伏的相关这类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据国信证券研报,2023年年初以来我国海上光伏累计招标3.74GW,中标规模达到3.3GW。并且,从目前公布的部分项目中标价格来看,海上光伏项目的招投标价格远高于陆地光伏项目。资料显示,我国大陆海岸线万公里,理论上可开发海上光伏项目的海洋面积能达到约71万平方公里,可安装海上光伏超百GW。此外,由于与陆上光伏相比,海上光伏往往更接近沿海地区的电力负荷中心,这使得电能更容易并网消耗,减少了长距离输电的损失和成本,发电效益也十分明显。
可见,海上光伏项目不仅对行业来说是个新的发展趋势,对于光伏企业来说,更是一个“可口的大蛋糕”。虽然,目前海上光伏项目仍面临着技术水平、经济性等难题,发展也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得益于我国在光伏产业上的综合优势,未来海上光伏项目势必成为新的蓝海。